查看原文
其他

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丨国家电投光伏产业六年大发展

追光的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2023-03-14

开栏语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国家电投官方微信公众号开设“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专栏,全面展现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国家电投近年来发生的可喜变化、取得的非凡成就,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员工“创造绿色价值”,以新担当、新作为、新成绩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魏蓉(右)
伴着清晨的阳光,黄河公司(大坝中心、抽蓄中心)西宁太阳能分公司工程师魏蓉走进IBC电池车间,在制绒工序下料口停了下来,随机抽取硅片,放入显微镜下仔细检查。每一次抽检,魏蓉都细致对待,这份坚守正是源于六年前的难忘时刻。
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河公司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时,她将硅片双手递给了总书记,现场聆听总书记的深情叮嘱与殷切希望。
视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海有充足的太阳能光照资源、丰富的荒漠化土地资源,你们有产业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资金优势,一定要将光伏产业做好。”
牢记嘱托,勇毅前行。国家电投书写了一个个华彩篇章:

六年来,光伏装机规模增长了近8倍,超过4471万千瓦,已成为全球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和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最大的企业。


六年来,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电子级多晶硅市场占有率达到20%,为国内最高,IBC电池及组件生产平均效率国际领先。
六年来,国家电投打造了一条从原材料到制造,从开发、设计到研发的光伏完整产业链,成为企业独树一帜的发展优势。
六年来,以创新驱动为牵引,国家电投争当原创技术“策源地”、持续探索光伏智慧融合发展、不断夯实绿色能源供给能力,将光伏产业打造成创新转型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誓将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到底,国家电投郑重宣言:2025年,基本建成全球光伏装机规模最大、核心技术领先、具有综合竞争力、生态环境友好的“世界一流光伏产业”。
以一流光伏引领一流发展,国家电投脚步铿锵,以真信、真干、真成的姿态,开启绿色智慧能源新发展之路。     

  科技图强:问鼎产业之巅

曾经,“两头在外”的中国光伏产业处境十分艰难:一头是产业链上游的硅料和设备依赖进口,一头是产业链下游的光伏产品应用几乎全部用于出口,产业发展受制于人。

怎么办?发展好中国光伏产业,科技图强成必然之路。心系“国之大者”,国家电投创新剑指关键核心技术和核心零部件,带动光伏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提升光与电之间的转换效率,是确保光伏电站高效运转不可或缺的“秘钥”。为牢牢把握这把“秘钥”,黄河公司铆足了功夫,向科技攻坚要效益和竞争力。
为了打破国外垄断,6年来,黄河公司加大科技投入,参与制定光伏领域的国家、行业和企业标准124项,取得科研成果51项。尤其自主研发的高纯多晶硅项目,不仅满足高效电池研发的需求,还满足国家集成电路基础原材料的进口替代。
“6年前,我向总书记递上的多晶硅片,6年后已然升级为技术更先进的N型IBC电池,量产转换效率从当时的18.4%大幅提升到24.2%。”魏蓉自豪地说。
得益于科技创新,黄河公司西宁太阳能分公司已经成为国内唯一一家能够量产转换效率超过23%的IBC电池的企业。放眼全球,目前能实现IBC电池量产的企业也仅有三家。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走进位于青海省共和光伏产业园区内的国家电投百兆瓦光伏发电实证基地,目之所及的蓝色光伏板构成了一片“湛蓝的海洋”。
148种光伏主流技术和产品在此同台对比,拟实证试验640种方案……百兆瓦光伏发电实证基地,既是国家级的实验实证基地,同时也是光伏领域的大数据平台。“太阳能光伏发电试验基地对太阳能光伏电站上百种不同技术组合作出实际考证,在此基础上找到更优化的组合配置。这对中国乃至全球太阳能的发展都将做出重要的贡献。”国务院原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原理事长石定寰如此评价。

拥抱“双碳”:贡献“国家电投方案”

提到中国能源的家底,人们经常说“富煤、贫油、少气”。现实的另一面是,大自然同样蕴藏着取之不竭的风、光等清洁能源。
看一组数据:内蒙、新疆、甘肃、青海和宁夏五个省份,风能和光伏发电可开发量约为397万亿千瓦时/年,相当于4700个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
乘着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快车道,国家电投早在2016年底实现光伏装机规模711.84万千瓦,稳居世界第一。
先发优势的获得难能可贵。然而,在光伏资源间歇性、波动性和随机性带来的弃光困扰下,确保光伏发展走上良性可持续发展之路极为不易。
“一定要将光伏产业做好”,是一句嘱托,更是一种鞭策。六年来,国家电投之所以坚定光伏等清洁能源发展领先目标不动摇,答案只有一个:创新

创新之笔落在了龙羊峡水光互补850兆瓦并网光伏电站——从2012年塔拉滩上架起第一块光伏电板,到现在规划占地规模达到609平方公里的塔拉滩生态光伏园,通过一条大河、一片荒漠,黄河公司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水光互补光伏电站,在全球开创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调运行的先河。
2016年11月,通过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电站,江苏用上了青海电,实现了青海清洁能源首次跨区外销。电站年均发电量14.94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46.4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22.66万吨二氧化硫3944.16吨,社会生态环境效益显著。

创新之笔落在了“青豫直流”特高压工程——2021年11月,国家电投在青海塔拉滩建成投产240万千瓦青豫特高压配套电源项目,创造了全球单体规模最大、建设时间最短的新纪录,保障了世界首条清洁能源外送特高压通道输送能力和送电安全。
以光伏开发为引擎,黄河公司已成为青海省最大的发电企业和清洁能源企业。电力总装机2751万千瓦清洁能源占比91%,在青发电量、供电量分别超过全省的70%和80%。


创新之笔落在了辽宁朝阳县全域综合智慧能源应用示范项目——国家电投利用党政机关、学校、民宅等各场景丰富的屋顶资源建设分布式户用光伏发电站,同时结合光伏车棚、充电桩、“天枢一号”等方式,实现“风、光、电、储、充”多要素融合,有效解决光伏等新能源间歇性及波动性的问题,提升光伏发电价值。截至8月24日,该项目完成28兆瓦分布式户用光伏并网。按照25年服役期估算,每年可为农户带来3000元左右收入,让乡村空置的“金角银边”真正变成“聚宝盆”。

领跑光伏,又不止步于光伏。奔跑在清洁能源赛道上,截至7月末,国家电投装机总规模突破2.02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1.26亿千瓦,占比62.5%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企业,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均居世界第一。

融合跨界: “光伏+”赋能千行百业



阳光下,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梅溪镇草荡湖面上泛着粼粼波光。在“两山理念”诞生地,国家电投落子50兆瓦“渔光互补”电站项目。这一集水产养殖、科研示范、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清洁能源生产示范基地项目自2017年建成至今,总计实现发电24248.19万千瓦时,带动当地产生经济效益1893.753万元。青山绿水间,光伏电站与千亩鱼塘共奏一支和谐“渔光曲”。

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西南部的磴口县,有着“七沙二山一平原”之称。荒漠之上,国家电投创新性地提出了“光伏治沙、恢复生态”的理念,通过在光伏电站下面种植牧草实现治沙、固沙1309亩,让曾经的不毛之地已几乎看不到“沙漠”的影子。除了磴口县,国家电投“光伏治沙”项目仍在持续探索,为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库布其、赤峰、达拉特旗、青海共和等地披上了绿衣。
党的十九大以来,诸如此类的“光伏+”,在国家电投的绿色发展版图上不胜枚举。跨界融合的背后,是生态美丽中国建设释放出的广阔蓝海,是拥抱“双碳”目标碰撞出的智慧之光。

“光伏车棚+屋顶光伏+电储能”实现宝之谷综合智慧能源项目零碳供能,诸城市财政局低碳办公示范项目创建“新能源+绿色政务”新标杆……国家电投光伏产业正在为工业、交通、建筑等各行各业绿色低碳转型赋能提速。

“光伏板上发电、板下放羊”,打造“光伏温室大棚”……国家电投不断创新“农光互补” “渔光互补” “光伏治沙”、植物工厂等零碳负碳生态发展模式,书写了河南省兰考县光伏开发“整县推进”、安徽淮南全球最大水面漂浮光伏电站等一个又一个绿色佳话。
“智慧能源+美丽乡村”有序落地小岗村,牵手阿里巴巴、京东加速三网融合……国家电投将光伏与县域、乡村优势产业结合发展,打造生态能源新体系。截至目前,综合智慧能源开发项目已覆盖230个县域,同时启动了首批10个试点项目引领推进三网融合落地。
当前,在全力推进首批六个方向新兴产业落实落地的背景下,“光伏+”正在加速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为实现“双碳”目标和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贡献更大力量、展现更大作为。

推荐阅读


国家电投发布2021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主编 丨 郝燕南
文字 丨 王倩倩 吴梦雪
编辑 丨 胡斯楞 郝程

点击“阅读原文”,快速加入微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